河北省周易研究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论著 > 易界杂谈 >
易界杂谈

释“闲有家”

作者:回峰 发布时间:2024-04-03 浏览次数:919

《易经》《家人》卦的初九爻辞为:“闲有家,悔亡。”现对该爻辞试做解释。

《家人》卦的卦象为下离上巽,《象》曰:“风自火出。”下卦为离为火,上卦为巽为风,卦象是下面有火,而上面有风的象。这个象上面的风可理解为烟气,炊烟。炊烟在风的吹拂下根据风向向四面八方飘走,所以炊烟以风代指(这和《小畜》卦象辞“风行天上”相类。之所以知道天上有风,是因为天上的云在飘动,故以“风”代指卦辞中的“密云”)。火可以是篝火,可以是塘火,可以是炉火,可以是灶火。有烟火气的地方,自然是人聚居生活的地方,而一处烟火气,就代表着一家人。

《家人》卦的“原始要终”分别是“离坎离巽”,即初二三为离,二三四为坎,三四五为离,四五上为巽。离坎离巽四物象更加形象的为我们展示了商周时代先民一家人生火做饭的场景。首先下面是火,火应该是柴火,不太可能是煤火、炭火、灶火。然后是坎象。坎为水、为血。此处的水从物象的角度来说应该不是用来浇灭火的,它应该是在一个容器之中,或是皮囊,或是陶器,或是青铜器,器形可能是鼎、镬、甑、鬲、釜等。如果坎象为血,则是烤肉之象。坎象之后又是离象,这就表明火是将这个“坎”象包围包裹着的。无论是鼎、镬、甑、鬲、釜,还是穿在树枝上的烤肉,它的上下都是被火包裹着的。鼎是有足的,所以用鼎烹煮食物,存在两种可能。一种是将木柴架在鼎的下面,点燃后用火苗火舌炙烤鼎的底部,这样火苗就不会上升到鼎的盖子之处。这样的鼎一般都是大鼎,不是一个家庭所能拥有的生活实用器,如后母戊鼎、后母辛鼎。一种是将木柴架在鼎的周围,点燃之后火焰将整个鼎包围“吞噬”。这样的鼎一般是小鼎,鼎足的作用只是为了支撑鼎身,它的高度还不足以使整个鼎身与火苗火舌脱离。这个象就是《家人》卦的“原始要”三象,即“离坎离”。最初的烤肉模式自然是“离坎离”三象,在人类刚刚发明炊具的时候,也许就是把陶制的容器放在火堆里,容器既没有底足(即《鼎)卦中所说的“鼎趾”,即鼎的脚趾,后泛称为腿,足),上部也没有用以穿绳穿线的穿孔(即《鼎》卦中所说的“鼎耳”)。也许就是个最简单的陶盆,陶罐。或是说即便到了人类制造出了青铜器之后,这种有足有耳的青铜器也不是普通百姓能用的。普通人家里的用具,还是以木、竹、草、陶这些为原料的器物为多,即便是铜器,也是以无足无耳的“镬”为主(镬可以支在石头上,石头即是镬的足)。从《家人》卦的“原始要”三物象及卦名、爻辞来看,当时普通人家中食物加工的器皿是以陶器为主,食物加工的方式以烤蒸煮三种方式为主。既有足又有耳的陶器或青铜器的使用还不是很普遍。有足有耳的器物相对于无足无耳的器物有两个基本的优势,一个是方便,一个是干净卫生,木柴燃烧的灰尘不会轻易落在容器之中。新的有足有耳的容器的发明,使火不再把整个容器包裹起来,也就是不会出现容器上下都有火的景象。这也使食物加工的“象”有了变化。这也表明,以“离坎离巽”之象表示《家人》卦的卦象,是在人类学会用火烧烤食物至人类学会用简单的炊具烹煮食物的时候“观法”悟到的。《系辞》上第十章说:“以制器者尚其象。”《系辞》下第二章说:“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是观察,“法”是效法效仿。一家人围着火塘,或是烤肉,或是将植物的块茎果食扔到火堆里,或是用天然的石盆、人工抟土埏埴而制的陶盆、陶罐煮肉、煮骨头、煮植物的种子如黍稷菽麦等,有老有幼,有男有女,饥饿的肚腹期待着渐渐飘出香味的食物快快烤熟煮熟。大家说着白天砍柴、捕猎、采摘、除草等过程中的一些故事,商量着明天的安排。虽然未来可能有很多未知数,但是在这温暖的塘火周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等待晚餐的短暂时刻,场面是温馨和睦其乐融融的。圣人即是观察到早期人类围着火堆加工食物的场景创造的《家人》卦卦象并以“家人”命名的。

依据“书画同源”的观点,卦象既是一幅画,也是一个字。这幅画这个字可以表达的意思却不是孤立单一的。“离坎离巽”的卦象在《周易》中被命名为《家人》,在传本“三易”中的《归藏》中,这个卦象被命名为《散家人》(家人二字为后世注文,误入正文。这个现象在《易经》中也存在)。在秦简本《归藏》中,这个卦象被命名为《散》。秦简《归藏》《散》卦卦辞为“昔者禹卜飤散實而攴(音义同“扑”,即手执木条木棍之类。《尚书》中有“扑作教刑”)占大明。”对此卦辞我试作简单的个人理解。“飤”字即“饲”字,“喂养,吃食,果腹,充饥”之意。“攴”字即是手持木棍竹签筮草等为占具。卦辞的意思是说用筮草卜问一下捡拾树上散落在地的业已成熟的野果是否可以充饥当饿,占卜的结果是“大明”。(《归藏·丰》说“离为大明”)这应该是因为在《散》卦和《家人》卦这两个同象异名的卦象中,都有“离”象。同样的初离终巽之卦象,在《归藏》中名为《散》,在《周易》中名为《家人》。无论是名为《散》,还是名为《家人》,都是从卦象之中观而悟到的。“散”之名也许是因为离为中女,巽为长女,女孩逐渐长大。在父系社会中,长大的女孩就当嫁人,担当起一个母亲孕育人类后代,延续种族繁衍的重任,类似一棵树的种子果实在成熟后被散落到四面八方。而“家人”之名的来源则是因为离为火而坎为水、为血,巽为风。一家人围坐火塘等待早餐或晚餐,这是充满期待和快乐的时光。而这样有温暖有饮食的一家人团结和睦的场景,也要象风吹飘蓬一样,散布四方,使天下所有的家庭都能有温暖,有吃食。

《论语集释》载程俊英先生述其父程树德先生在读《说文解字》诸书时“颇悟‘因字求史’之法”。陈寅恪先生1936年4月在给沈兼士先生的信件中曾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以此类推,我们根据卦象去推演历史,即“因象求史”,得到的可能只是意象而非具象,但是可以指出一个方向。古人观法制象,因象而名。最初的象不变,而后命的名有变,后附的卦辞有变,之后更有爻辞、象辞、彖辞等十翼,后世又更有生发说明之作。但最重要的是:初象未变。    这也说明,《家人》卦卦象的形成,是非常古老的。我认为迟于母系社会存在之时,形成于父系社会形成之后,最起码是早于一些复杂的炊具或是青铜炊具发明之前。

本文只对初九爻辞“闲有家,悔亡”试作解释。在拙作《释“曰闲舆卫”》中载录前人对于“闲”字的注释。高亨释“闲”为“习也,谓训练有素”,闻一多释“闲”为“检阅”,程颐释“闲”为“闲习”,来知德释“闲”为“习也”。诸家在《大畜》卦九三爻辞“曰闲舆卫”中,释“闲”均为“闲习”。笔者根据《帛书周易》中的《昭力》一篇中的记载,认为“闲”字当取《说文解字》中“闲,阑也。从门中有木”的本义。闲字尽管有“熟悉熟练”的意思,但是这个意思不是“闲”字最初的意思,即其本义。《易经》作为流传下来的最古老的经典,要理解其本义,还是应该在经典形成时期的文字中,寻求文字本来的“象”,再根据文字最初的“象”,来推究探索经传的含义。

对于“闲有家”中“闲”字的注释,高亨先生释为“防也”,《周易集解》引荀爽释为“闲习”,程颐释为“防闲法度也”(“防闲”为“防备约束”的意思),来之德释为“防也,阑也,其字从门从木,木设于门,所以防闲也”,陆德明《经典释文》引马融云“闲,栏也,防也”。类似于释“曰闲舆卫”中的“闲”为“习”时古代先贤的异口同声,在释“闲有家”中的“闲”字时,先贤的意见又是非常一致的认为当释为“防”(其中闻一多先生和荀爽为特殊情况)。笔者在《释“曰闲舆卫”》中认为“闲”为“栏,防”,与“闲有家”中的“闲”字为同义,都有未雨绸缪,加强防范的意思,而不是在此卦中为此义,在彼卦中为彼义。

《大畜》卦的九三爻辞为“曰闲舆卫”,而《家人》卦初九爻辞为“闲有家。”两句爻辞的意思分别是“战车象栅栏一样的防卫着”,“在家中做好栅栏等防卫设施”。为什么在《大畜》卦中要用“舆”即战车作为防卫的“栅栏”(此处的栅栏只是个比喻,如《昭力》一文中孔子所言“阑然之卫”),而在《家人》卦中只有“闲”即“栅栏”作为防卫防护的物质保障?这是因为在《家人》卦的卦象中,初二三为离象,初爻为阳爻。阳意味着力量、责任。但是普通人家的家资是贫瘠有限的,只要修个篱笆、栅栏,安个柴扉即可,只要让家人和外人知道内外有别即可。在《大畜》卦中,九三、六四、六五、上九也为离象,但这与八经卦的离卦之象相比,这是一个“大离”之象。如果以过日子而做比喻,普通人家如果可以说“红火”,那么《大畜》卦可以说是“太红火”“红红火火”。另外,《家人》卦中只是一家人围坐在火塘边用简单炊具(甚至没有炊具)加工食物的场景,而在《大畜》卦中,有山有水(即艮与兑象),有车有马(即乾象和震象),这不是一个家庭能够拥有的,而是一个国家才能拥有的。为护好这一方山水,不让国内人产生觊觎之意,不让国外人产生侵略之心,只靠修几排栅栏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要有战马战车、高墙深池,以此来保护这片能过红火日子的好地方。

“闲有家”,“有”是“于”的意思,爻辞的意思就是“在家里做好防范工作”。那么防范的内容包括哪些呢?陆德明《经典释文》引马融曰:“闲,栏也,防也。”东汉的马融认为要在家人聚居生活的周围设置围栏。这属于物防。唐李鼎诈《周易集解》中没有对防范的措施和内容加以注释。到了宋代,在理学初渐之时,程颐认为治家要凭借依靠“法度”,也就是家法家规,家庭治理道德规范之类。程颐认为,如果在治家的过程中没有“法度”,就会导致家人的放纵无度,放任自流,就会产生很多让人痛悔的事情,就会使长幼失序,男女无别,就会使家人之间薄情寡恩,无情无义,家庭伦理受到伤害。明代的来知德也深受理学的浸染,他的观点与程颐相类。来知德说:“‘闲有家’者,闲一家之众,使其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也。”这与《彖》辞几乎相同,是以彖辞释爻辞。高亨先生释“闲有家”为:“如筑垣楗户以防盗贼,曲突徙薪以防火灾,男女有别以防淫乱等是。”我认为所谓防,主要是做到三防,即防水、防火、防风。这从《家人》卦的卦象中即可明了。初爻往后,“始要终”三象分别是“坎离巽”三象。坎为水,水或为雨水,或为洪水。如果把家建在一个山坳里,周围都是卵石,雨季时山里的洪水就可能会把家冲得荡然无存,就象盗贼光顾一样。2023年夏季北京门头沟和河北涿州就发生了这种令人痛心的事情。即使不受山洪威胁,也要防范雨季的雨水和冬季的雪水。离为火,防火既要做到如高亨先生所说的“曲突徙薪”以防火灾之外,防火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这甚至比防火灾更为重要,就是防止火熄灭。早期人类尽管说已发明了钻木取火,但是未必做到非常普及。很多人还是靠保持塘火不息的方式来保留火种,能够独自生火还是一项很专业、很神秘的工作,所以上古黄帝时期设立火正之职,周初楚国的先祖鬻熊也曾担任过周文王的火师。“薪火相传”这种现象,当时应当是很普遍的。巽为风,防风要既防狂风,也要防冷风。狂风容易把简易的房子吹坏,冷风容易使房中的人受寒冻伤。防水、防火、防风这三防都属于物防,即选择家人定居的地址时,要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地址选好之后,也要把屋子建的尽量坚固,能防风雨,能防内外之灾。《诗·大雅·绵》诗中记载:“古公亶父,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诗中的这些句子就介绍了古公亶父和自己的正妃太姜带领部族之人从屡受狄人侵扰的原住地豳(今陕西旬邑县)迁往今天宝鸡一带的岐山脚下。这里土地肥沃,关键是万众一心,百姓们都愿意追随着太王和太姜夫妇,哪怕味道苦的草,吃着都觉得是甜的。太王和太姜在用龟甲占卜之后,认为这一方水土可为居留行止之处,可以在此构筑宫室。于是开始了房屋的建设,由于严格标准,精心建筑,所以建好的房屋都是非常整齐。《绵》诗的下文中还提到建设了城郭的皋门,宫室的应门,以及长达百堵的高墙。(《说文》:“堵者,版也。五版为一堵。”一版约长一丈,高二尺。)《绵》诗中所说的都是物防,和《家人》卦中的物象一致,并没有《彖》辞中所说的“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内容。《彖》传是孔子所作,孔子认为他生活的时代是“礼崩乐坏”的时代,所以孔子强调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但是卦辞产生之初的时代,礼尚未崩,乐尚未坏,周王朝一统华夏,封建诸侯,万民一心。类似崔杼齐庄、齐襄文姜、郑庄叔段、熊居孟赢的事情,还不是很普遍。至于宋明时期,那些饱受辽金蒙元等当时所谓的异族侵扰的中原人,思想也开始有了变化,再无汉唐的任性张扬,变得保守内敛。时代的变迁,也影响了读书人对于《易经》等经典的解读,或说是对于经典的解读,也都附会了一些时代的特色。

(回峰:沧州周易研究会会员,电话13230799578)


Baidu
map